烟台论坛-烟台社区

 找回密码
 点这里注册
查看: 7232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收起左侧

烟台苹果闯关记

[复制链接]
     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8-12-8 11:55 烟台论坛手机版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 | 来自山东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点这里注册

x
烟台苹果闯关记

  入冬的齐鲁大地,水寒草枯,落叶纷飞,乡野田畴多在静谧中积蓄着生长的力量,等待着来年的春天。

  而地处胶东的烟台栖霞市,满山满谷的苹果园里一派忙碌景象,男女老少齐上阵,干部果农并肩干,劳动的热情丝毫不因天寒而有半分削减。

  官道镇沙岭村的苹果园区中,合作社社员正用灌根器给果树添加“营养餐”,采用矮砧集约栽培模式的果园,植株密、行距宽,树形挺、长势好。

  旁边的一片果园里,刚被伐下的果树齐刷刷地躺在一旁。这些与“烟台苹果”一路走来的“老兵”,正稳步、分批次、成规模地被新生力量所取代。

  这一幕画面所折射的,是一场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闯关战,是一个区域公共名牌的焕新之旅,是打造乡村振兴“齐鲁样板”“烟台实践”的栖霞探索。

  那么,久负盛名的烟台苹果,为何要主动打响这场战役?老果园更新期,果农的收入受影响该咋办?建新果园的人力、技术、物料如何解决?这一壮士断腕般的“自我革命”底气何来、武器何在、能顺利闯过市场关吗?

  带着诸多疑问,记者一行走进山东栖霞市,进果园、下田埂,入村组、访农户,在一棵棵苹果树下求解传统优势产区产业升级的密码。

  看清方向,闯关越坎谋升级

  ——推动苹果产业升级,既是形势倒逼、发展阶段使然,又是把握苹果产业发展规律的主动作为,其中,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,为这场产业升级战筑起了一座座战斗堡垒

  一部烟台苹果史,就是浓缩版的中国苹果史。烟台地处我国渤海湾优势产业带的核心产区,位于北纬37度苹果栽培黄金地带。独特的山地环境,当地人对品质的不懈追求,使得烟台苹果自一面世就成为高品质水果的代表,品牌价值连年高居国内榜首。

  然而近年来,国内外苹果产业态势发生了较大变化。国内新兴苹果产区发展迅猛,全球苹果贸易竞争日趋激烈,烟台苹果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。

  更大的压力来自自身。“全市果业呈现出树龄、品种、队伍、观念、模式‘五个老化’的趋势,导致竞争力有所下降。”在烟台市农业局局长白国强看来,老果园改造刻不容缓,否则未来烟台苹果产业就可能产能“踏空”、品质“爆雷”,来之不易的金字招牌毁于一旦。

  摆在烟台苹果产业面前的,是一个难闯但又不得不闯过去的关口。

  谈及产业升级,对烟台苹果充满感情的栖霞市委书记陈兆宽下定了决心:“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。栖霞借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机遇,掀起一场‘苹果革命’,推动苹果产业提档升级,擦亮烟台苹果招牌,是我们这代人应有的使命和担当!”

  在栖霞市委、市政府看来,苹果产业升级既要抢抓时效,突破竞争者重围,闯过市场关口;也要把握节奏,充分考虑集体经济和农户利益,防止苹果产能大起大落。

  决策者的决心,要转化为全市上下齐心干的行动,至少还要迈过两道坎——

  一道是“人”坎。同全国一样,栖霞农村人口中,60岁以上的超过30%,缺乏有效劳动力。而且一些果农有守成思想,更重短期收益,新栽果树需三四年才能进入盛果期,让分散经营的传统农户主动为之,难。

  另一道是“钱”坎。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,部分村级组织凝聚力不足,既无力出资改造果园,也无法号召群众合力闯关,要想在全域推动产业升级,也难。

  一棵苹果树的伐旧植新,看似不复杂,实则要妥善解决好苹果产能平稳过渡、村级组织有序动员、农民增收势头不减、脱贫攻坚按期实现、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等诸多问题。怎么办?该从哪里入手?

  着眼于现有资源,栖霞市委、市政府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做强“苹果+”产业的载体——它既要如一根线贯穿产业链条,也要像一张网覆盖政府、村集体、农户和龙头企业;既要有群众基础和产业张力,又要能壮大村集体经济,切实发挥出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和战斗力。

  烟台市委书记张术平表示:“办好农村的事情,实现乡村振兴,关键在党。烟台各级党组织书记要真正当好‘领头雁’和‘一线总指挥’,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,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。”

  “乡村振兴作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,组织部门责无旁贷、使命在肩。”烟台市委常委、组织部长于涛认为,党管“三农”工作,决定了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。

  “事实上,对栖霞来说,乡村振兴绕不开一场轰轰烈烈的‘苹果革命’。”陈兆宽认为,组织振兴是栖霞乡村振兴的突破口。从2016年底开始,栖霞市按照上级部署要求,在前几年实施苹果全产业链提升计划的基础上,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,以基层党组织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合作社为切入点,推动苹果产业规模化、集约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,促进果业升级、果农增收、农村进步,探索出一条符合栖霞市情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
  在栖霞市委常委、组织部长陈隽看来,党支部领办合作社,切实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、战斗力,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、把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,解决了果业层次不高、农村集体经济空壳、基层组织服务凝聚群众能力不强等系列问题,有助于乡村振兴在栖霞率先实现。

  方向找准,路径已定,成败在人。

  栖霞全市各级党组织勇挑乡村振兴重任,经过近两年时间,从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入手,从培育成百上千名“三农”干部和人才发力,通过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,进而带动人才振兴、促进文化振兴、加快生态振兴,找准了破解农村一系列困局的突破口,走出了一条符合栖霞实际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。

  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改,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地破,苹果树种改良升级如星火燎原,势不可挡……

  党建引领,聚释要素促升级

  ——靠党建引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,靠股权凝聚起土地、资本、人才等要素,充分依靠党支部、深度惠及村集体,不仅构建起产业升级的强力主体和有效机制,而且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找到了出路

  今年4月,浙江大学的一间教室内,老师正在讲授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,镇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们全神贯注,笔记本上沙沙作响。

  这是栖霞市丁家寨村党支部书记李树军第一次走进大学课堂,参加栖霞市委统一组织的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专题培训班。“很震撼,受教育,开眼界!”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,李树军从没想过自己能有机会走进名牌大学。每一堂课、每一点理论知识,他都能联系到村里的苹果产业来消化理解。

  丁家寨村在苹果产业升级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“有土地、无人种”。针对这一情况,李树军召开村党支部会议进行动员,活学活用学来的理论知识,采取“党组织+合作社+产业园项目公司+农户”模式,引导本村村民以土地入股,在全镇第一个成立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——奔康果品专业合作社。

  李树军当选合作社理事长,全村159户农民带地折股加入。由于合作社成方连片流转土地,田垄、沟壑等被打破,村集体增加耕地面积近50亩。按照丰产期亩产8000斤果核算,仅此一项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逾百万元。

  有了一举多得的好路子,栖霞各村踊跃跟进,果园改造如火如荼。在这样的利好形势下,如何避免因一窝蜂改造导致苹果产能大起大落,值得关注。

  “什么时候改,怎么改,需要统筹安排,要求我们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引领力,办起村社合一的合作社,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各方面情况,作出合理安排。”陈隽表示,党支部领办合作社,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,可以向上联结党委、政府,向下联结农户,其上传下达、有效引领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的。

  要在全市范围内统筹推动产业有计划地升级,政府这只手必须找准一个支点,抓住市场这根杠杆,才能撬动苹果产业整体提升。

  这个支点就是“股权”。

  农户有了股,果园改造才真正有了内生动力;村集体有了股,推动产业升级才真正有了动员能力;龙头企业有了股,烟台苹果闯市场关才真正有了主体活力。

  据栖霞市财政局局长衣志伟介绍,栖霞市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契机,以政府资金为引导,撬动社会资本,建立“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”的合作共同体,农民以家庭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,村集体以集体资产入股,社会资本合作入股,形成村社合一的复合型股权结构,一“股”激活了生产要素。

  几年前,在外能人林贤回到蛇窝泊镇东院头村担任党支部书记,2017年起,东院头村采取“党组织+合作社+农户”的形式,引导140户果农以土地为“股本”,每亩土地折价8000元,合8000股,并按1元1股的比例吸收现金2200万元入股,建起了合作社。而村集体以集体土地入股,占股10%。

  收益分配上,合作社利润扣除5%公积金、3%公益金,剩余的按股分给社员和集体,村集体年可增收100多万元,村里的公共事业有了“第一桶金”。

  “栖霞市探索出的诸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正在蓬勃发展,已有‘盆景’形成‘森林’之势。”白国强表示,要继续探索打造“村社合一、合股联营”的合作社,把每个村民都纳入进来,变“单打独斗”为“抱团发展”,构建起全体村民利益共同体。

  从过去的集体经营到如今的聚地组社,有何不同?

  “农民重新联合起来,不是‘归大堆’,更不是回到‘一大二公’,而是以归属清晰、权能完整、流转顺畅、保护严格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保障,实现对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,提升了农民群众对合作社发展的关切度。”陈兆宽表示,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仅着力解决了城乡发展不平衡、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实问题,而且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,让农民共同致富得以实现。

  从“就党建抓党建”的自我循环,到“围绕发展抓党建,抓好党建促发展”的良性循环,一个个有力有效的富民兴业措施,书写了乡村振兴栖霞探索的春华秋实。

  集体动员,攻坚克难抓升级

  ——“愿干事”的好机制与“干成事”的战斗力相结合,贫困村、空壳村看到了产业升级的前景,内生出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动力,党支部聚力、村集体发力,乡村面貌随之一新,农民收入为之一跃

  石头硬,锤子硬,还是人的意志硬?在栖霞市亭口镇衣家村,记者找到了答案。

  年轻人大量外流导致劳动力紧缺,果树缺人打理;三面环山、山陡路险,好果子也常烂在地里;连续两年干旱导致全村樱桃树、苹果树大面积旱死。这样一个“难上加难”的穷僻山村,还有希望吗?

  几年前的一桩“家庭琐事”,让衣家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下定了迎难而上的决心——由于果园没有路,树上的樱桃全靠人往山下背,当衣元良筋疲力尽地把樱桃背回家时,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,背篓里的樱桃撒了一地。家人心疼樱桃,数落了他几句,又累又气的衣元良,跳起来把樱桃踩了个稀烂。

  “再难也要干,宁可干穷了,不能等穷了!”衣元良把脾气变为志气,决意带着村民蹚出一条路来!

  多次召集村民讨论之后,衣家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合作社,衣元良将外出打工积攒的几十万元全部投入合作社,党员干部率先以土地入股,带领村民成立“一点园”合作社。

  合作社有了,路还没有。

  衣家村人决定自己开山辟路。村集体没有钱,就用“挣工分、发工票”的办法。合作社以工票抵现金,承诺产业发展起来了,村民可以拿工票换回工资。就这样,衣家村人投工3000多个,配合机械施工,硬生生地开辟了一条宽5米、长4公里的环山路。

  “很久没见过这么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了,寒冬腊月里全村老少齐上阵,连80多岁的老太太都上山帮着砌地堰。大伙儿觉得有干劲儿、有希望!”回忆起修路的场景,衣元良感慨万千,而更令他感动的是,从他手中发出去的工票总价值足有80多万元,却从没有一个村民找他兑换过。

  修上山路,打深水井,挖蓄水池……短短一年时间,衣家村脱胎换骨:智能微喷设备“上了山”,鲜嫩脆甜的苹果、樱桃“坐车下了山”,打井卖水“收水费”,衣家村人从此不再靠天吃饭。

  一根线容易断,万根线能拉船。党支部凝聚起千钧力,在村民们肩挑背扛、凿路修渠的汗水中,产业落后、思想封闭的衣家村逐渐远去,一个拼搏昂扬、果园如画的衣家村走到了人们面前。

  就像幸福大多一样,而不幸各有不同,每一个地方的致贫根源也不尽相同。臧家庄镇前法卷村面对苹果产业升级的浪潮,却有着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的困惑:村集体多年无收入,又不在产业园创建范围内,苹果园改造怎么推动?

  面对激烈的竞争,不改就是坐以待毙。能不能找到一条路,既能增加集体收入,又能增加村民可持续性收入?

  “党组织+合作社+基地”模式,是前法卷村找到的发展路径。村党支部书记曾宪宝细细算了一笔账:如果合作社流转1000亩地,通过填沟平垄等方法可增加可耕地100亩。在村民自有土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,村集体收入将大大增加。

  2015年,曾宪宝带领党员干部带头筹资150万元,准备大干一场,通过财政及农业项目扶持、包帮单位和当地政府资助等渠道,完成一期110亩示范园改造任务,全部采用矮化自根砧种植模式,四年挂果,五年达到丰产期,年可增加集体收入40余万元。如果二期、三期全村1000多亩土地,全部按照这种模式,那么村集体收入可达300万-400万元,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。

  产业升级最终目的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。有了示范园成功在前,村党支部又顺势成立法卷谷香果品合作社,引导160户群众以土地入股。合作社通过统一流转土地,实行规模经营、规范化生产,推动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,实现集体、村民“双增收、双受益”。

  此外,老弱农民和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,每年每亩入股土地基础股金上千元,年底还可以领取二次分红,平时务工还有工资报酬,以家有5亩地计算,每年可额外多收入3.5万元。“这苹果树就是我们的摇钱树,合作社就像自家的养老院!”曾宪宝感慨地说。

  全链提升,资源融通助升级

  ——以现代苹果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,将企业、合作社、农户引导到打造园区上来,在园区内实现产业链相加、供应链相通、价值链相乘,打造全链发展、全域升级的苹果新业态

  乡村振兴是一个人才“逆城镇化”的过程。创造机会让各方人才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拳脚,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,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。

  在栖霞市杨础镇,记者遇到了正在操控无人机的年轻人王少刚。这是个地地道道的“农二代”,父母均以种植苹果为生,但他眼下的身份可不是一个普通果农,而是栖霞现代农业产业园杨础镇苹果新基地的项目经理。

  事业因人才而兴,人才因事业而聚。为了更好地推进农业产业园建设,今年3月,栖霞面向全国招聘了39名年轻项目经理选派到产业园创建先行试点村,利用无人机、割草机、水肥一体化设施和大数据,从事果园的管理工作,并在产业园管委会、村集体和村民之间发挥协调作用。

  聊起苹果栽培新模式,王少刚对宽行密株、起垄栽植、无人机监控等新鲜名词“驾轻就熟”。在他看来,苹果栽培领域的这场革命势在必行。

  “要抛弃过去传统的观念,接受新生的事物,用传统的方式理念管理现代化的果园肯定是行不通的,一定要加大对‘新农民’的宣传和引导力度。”烟台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长徐少宁表示。

  与此同时,农业产业园还注重引领苹果革命的全产业链齐头并进,拉动了一批苹果产业上下游企业快速发展。

  作为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,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烟台泉源食品有限公司是栖霞市苹果产业的“领头羊”。走进泉源的“加拿大专用车间”,车间内按照标准化流程操作,摆放的果品礼盒以及苹果脆片,刺激着每一位来客的味蕾。

  “苹果以红富士为主,有十几个品种,其中艺术果占到高端苹果份额的20%,售价每公斤要比普通苹果高2元钱。”公司董事长姜延泉介绍说。

  富裕起来的姜延泉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和父老乡亲。自2008年起,泉源公司自建2万吨苹果基地,实行“公司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的生产经营模式。将自建基地作为“第一车间”,通过建立合作社的形式,先后与栖霞市6个县(区)、70多个村庄、1.96万户果农签订“苹果园基地建设协议”,建立3.78万多亩的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,通过物联网和果都云苹果大数据管理平台,帮助果农改善果园生产环境和管理方法,配套果园基础设施。

  作为全国果业领跑者、百年地域品牌,烟台苹果快速适应互联网经济的到来,在电商领域悄然发力。烟台市农业局副局长刘民晓介绍,2017年烟台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额居全省第一,其中苹果网上销售额达18.6亿元,增长38.4%。

  电商潮流之下,烟台苹果的触网之路,从被动转型到主动融入,行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。烟台苹果业务范围不断拓展,从业人数不断增多,平台关注度也在逐步拓宽,成为生鲜果品领域的标杆。

  举目已是千山绿,宜趁东风扬帆起。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带动提升,支部强了,集体壮了,村民富了,贫困户笑了,乡村美了!承载美丽传说和富民梦想的烟台苹果,正为这座城市带来新的活力,也必将在新的明天,书写乡村振兴新的荣光、新的辉煌……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点这里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社区地图 | 删帖帮助 | 手机版

烟台论坛-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

免责声明: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,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。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